[筆記] 指數化投資十大原則

最近看了清流君的影片【指數化投資】十大原則,必定遵守。盲目存ETF終將賠錢!,覺得這對新手投資人太重要了,整理了筆記。許多人都知道,長期持有市場指數(例如 ETF)可以帶來豐厚的報酬。例如,台股 50(0050)自 2003 年成立以來,總報酬率已超過 500%,年化報酬率接近 10%。即使經歷了 2008 年金融海嘯、高通膨升息等重大事件,市場依然展現出亮眼的表現。指數化投資的最終目的,就是為了獲得市場給予我們的合理報酬。然而,要成功達成這個目標,有十個關鍵原則是您必須確實遵守的:

一、 成本優先 (Cost)

投資成本是長期報酬率最大的無形殺手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William Sharpe 在 1991 年曾提出,在不考慮費用的情況下,所有主動和被動投資人的平均報酬一定等於市場報酬。但一旦考慮費用,由於主動投資人通常需要支付更高的選股和擇時成本,他們的平均報酬就必然會輸給被動的指數化投資人。

這差距有多大?假設市場年化報酬是 6%,若您每年多支付 2% 的成本,經過 25 年,您的投資總額可能會從 $43 萬美元(若無額外成本)減少到 $26 萬美元。這區區 2% 的成本,等於讓您的投資生涯多經歷了一次大跌四成的股災,總金額中約 $17 萬美元直接蒸發。因此,選擇低成本的投資工具至關重要。

二、 只承擔有報酬補償的市場風險 (Compensated Market Risk)

每一檔股票都面臨兩種風險:市場風險(影響全面,例如金融海嘯,誰都躲不掉)和個股風險(個別公司獨有的風險,容易造成股價大起大落,並侵蝕您的市場報酬)。

為了確實賺取市場報酬,我們必須讓個股風險被完全抵消。最簡單的做法是透過分散投資,例如購買市值型 ETF(如 VTI),買下接近一萬家公司的股票。此時,個股風險會趨近於零,剩下的就是您承擔市場波動所應得的市場報酬

三、 不選股 (Don't Pick Stocks)

許多理財新手喜歡專注研究個股,認為親自研究就能控制風險。但這是一種錯覺,常常將「熟悉」與「安全」混為一談。實際上,能控制風險的是您如何建構投資組合

絕大多數的選股策略很難贏過市場平均。根據研究,全球股市的總財富是由少數前 1.3% 表現最出色的公司所創造出來的。其他六成以上的公司,甚至會讓投資人賠錢,報酬不如現金和定存。這種極端不對稱的「99/01 法則」告訴我們,除非您是像巴菲特一樣萬中無一的奇才,否則主動選股風險極高。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曾建議:「不要在草堆裡找一根針,而是要把整個草堆買下來」。

四、 只投資標杆指數 (Benchmark Indexes)

標杆指數(例如台灣 50 指數、S&P 500 指數)是用來衡量整體市場表現的標準。它們的最大特點是市值加權,能夠緊密追蹤市場。

與此相反的是「策略指數」(如高股息、低波動等)。這些指數是為了獲取特定選股的報酬,而不是市場報酬。許多新手在台灣常投資的策略指數,長期下來往往落後於市場平均。

五、 不擇時 (Don't Time the Market)

不擇時,就是不去預測市場的走向。研究顯示,不管是根據技術分析、圖表、財經新聞,或是投資達人建議進行的交易策略,幾乎都會產生比市場平均更低的報酬,甚至每月超額報酬是負值。

許多投資人試圖買低賣高,最終卻成了追高殺低。根據晨星(Morningstar)的研究,投資人實際獲得的報酬往往比基金整體的報酬低 1.7%。這是因為投資人試圖預測市場,過度自信自己的擇時能力,反而侵蝕了原本留在市場上就能完整獲得的報酬。

六、 買入並長期持有 (Buy and Hold Long Term)

您想賺取的長期市場報酬,指的是沒有躲過途中任何下跌,也沒有錯過任何上漲,持續長期持有的成果。雖然股市只持有單一年的報酬波動可能非常劇烈,但在過去任何一個長達十年的持有期間,發生虧損的可能性為零

請務必保持紀律,因為股市絕大部分的報酬是由少數幾天貢獻出來的。錯過股市中短暫 10 天最大的漲幅日,整體報酬就可能瞬間腰斬。頻繁進出市場、想挑時機躲避風險,只會錯過賺錢的機會。

七、 資金重壓 (Invest Substantially)

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整體帳戶的總資產複利成長,而不是單筆小額資金的增長。例如,如果您只用 10% 的資金賺了 100% 的績效,但其他九成現金沒有運用,您的整體投報率其實只有 10%。

如果手邊有一筆閒錢想長期投入,長期來看,單筆投入(Lump Sum)會贏過分批進場(DCA)的機率接近七成。指數化投資最好的投資時間點是 10 年前,再來就是現在。

八、 全球分散投資 (Global Diversification)

單一國家市場是有可能長期表現不佳的,看看以前的日本股市就知道。全球分散投資是規避單一國家長期超慘市場報酬的根本原因。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國際分散,可以同時增加報酬又降低風險,這被視為「免費的午餐」。只根據過去哪個市場表現好就跟著投資,幻想未來也會一樣好,是相當危險的行為。

九、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 (Asset Allocation and Rebalancing)

根據先鋒集團(Vanguard)的研究,資產配置對總報酬率的影響佔了高達 91%,而選股和擇時的影響不到 9%。資產配置是唯一一個可以被我們控制,並重度影響報酬與風險的因素。

除了設定資產配置(例如股債比例)外,還需要做好再平衡。再平衡是將投資組合比例調整回當初設定的比例,這是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的重要步驟。固定資產配置和再平衡,是指數化投資與盲目「存 ETF」在本質上的區別。缺乏這些概念的投資人,在市場大跌時往往會轉換標的,最終成為市場的養分。

十、 堅持不懈 (Persistence)

指數化投資的道理雖然簡單,但執行起來卻很困難,因為我們的情緒往往會戰勝理智。奉行指數化投資需要一個強烈的信念:相信市場在長時間內會照顧好我們,即便他短時間內會一蹶不振

這種在困境中也能堅持的力量,來自於對指數化投資原理徹底的了解和信任。一旦您對指數化投資做出承諾,這會是一輩子的事情,您將再也不會想回去原本主動投資的操作方法。

請記得,即使面對市場挑戰和誘惑,也千萬不要猶豫,堅持到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