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理財] 淺談 「超越現狀:對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批判性評估」Beyond the Status Quo: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
傳統上,財務顧問常會以用生命週期的角度,提出股債比應該隨年齡增長減少股票比重、增加債券比重,已降低退休後的財務風險。例如常見的用110減去目前的年紀,三十歲時(110-30=80) 80%股票20%債券,六十歲時(110-60=50) 50%股票50%債券,諸如此類的投資建議。
這也是許多 目標到期基金(Target-Date Funds, TDF)的操作邏輯。舉例來說,一位預計在 2050 年退休的年輕人,若投資一檔「2050 目標到期基金」,在初期(例如 2025 年),基金的股票配置比例可能高達 90%。但隨著時間來到 2040 年,這個比例可能降至 60%;到了 2050 年退休時,股票配置可能只剩 30%,甚至更低。
不過,最新研究《Beyond the Status Quo: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》提出顛覆性的見解
「我們挑戰傳統生命週期投資策略的兩大信條:在股票和債券間分散投資,以及隨年齡增長降低股票配置。」
關於 債券:
論文中認為:短期來說,債券看起來風險較低,可降低波動。但長期來看,債券風險更高,且價值受通膨侵蝕。
策略比較:
作者建立了一個模擬模型,假設一對夫妻從 25 歲開始工作儲蓄,65 歲退休,並在退休後依靠資產與社會保險生活。他們使用了橫跨 38 個已開發國家的長期股票與債券報酬資料,並透過「區塊抽樣法」來保留市場的長期波動特性,來比較各種投資策略的優劣。- 傳統生命週期投資配置 (TDF目標到期基金的策略)
- 全股票策略 (1/3國內股票 + 2/3國際股票)
比較結果:
- TDF策略 如果要和 全股票策略 過上一樣的退休生活,需多存63%的錢。
- 退休後的資產 全股票策略 比 TDF策略 平均退休財富 高出39%。
- 把錢花光的破產機率,TDF策略高達19.7% 比 全股票策略(6.7%) 高了近3倍。
一般人可以怎麼做?
根據此研究,長期最有效率的配置就是「1/3 國內股票 + 2/3 國際股票」的全股票策略 (以台灣人來說就是 1/3 0050、2/3 VT),退休財富、消費能力、可傳承資產 皆優於傳統股債組合。
結語:
根據此研究,真正的長期安全來自成長與全球分散。債券在短期來說波動率較低這無庸置疑,但想想看若我們的目標是維持30年購買力,那麼真正的「風險」對我們來說會是什麼呢?是短期波動率嗎?還是退休之後的財富、消費能力、可傳承資產呢?
論文以長期的角度來看,全股票策略更能帶來長期資產成長,當發生「黑天鵝」、「肥尾」(Fat Tails)...等 極端事件時,才有足夠資金緩衝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教育與交流,非投資建議。投資有風險,請依自身情況與專業意見決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