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週期投資法(Lifecycle Investing)是由耶魯大學教授伊恩·艾爾斯(Ian Ayres)和貝利·奈勒波夫(Barry J. Nalebuff)共同提出的一種投資策略。此方法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·薩繆森(Paul Samuelson)的研究成果出發,旨在透過「時間維度」上的分散,來降低風險並顯著提升報酬。本文將探討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核心概念、優勢、實踐方式,以及其潛在的挑戰和適用對象。
在時間維度上進行風險分散
傳統的分散投資側重於資產類型的分散(如: 投資全球、股債配置),而生命週期投資法則強調「在生命時間上進行分散」。因為大部分人年輕時的資產會遠低於中老年時的資產,如果不進行時間上的分散投資,且市場恰好在該中老年時大幅下跌,可能導致血本無歸。
「很多人錯失了20年分散投資風險的週期。我們的投資生涯本可以有40年來分散投資風險,但大部分人把投資集中在退休前10年或20年的時間裡。」
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
此策略的基礎在於認識到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財富結構差異。年輕時,個人的「人力資本」(未來賺取收入的能力)佔總財富的很大一部分,而「金融資本」(實際持有的金融資產)相對較少。
我們都知道合理的股債搭配可以降低風險,你可以把人力資本當作你人生中的債券部位 (薪水等同每個月領回部分的債券),而金融資本當作股票部位,年輕時擁有很多尚未領回的債券資產,但卻只有很少的股票資產,等到中年時,因為只剩幾年可以工作,所以尚未領回的債券(薪水)已經所剩無幾,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金融資產(股票),導致不管是年輕時或中老年時期的股債比例都非常失衡。
「一般投資者在思考投資的時候,通常是以『目前收入與資產』去分配股票比例。這樣會產生一個盲點,年輕人早期的人力資本很多,金融資本很少。早期過低的金融資本,會錯過市場上漲的時間複利。」
槓桿的核心作用
為了避免年輕時投資金額過小導致無法充分利用時間複利,生命週期投資法提出「年輕的時候,要利用槓桿購買股票。」增加年輕時股票部位的比例。隨著年紀增長,再逐步減少槓桿,最後在年老時,購買債券,維持健康的股債比。
提升報酬與降低風險
「不增加風險,卻可讓報酬提升50%以上的投資分配法」
回測數據顯示,生命週期投資策略可在達成相同退休儲備金的情況下,降低報酬波動幅度達21%。數據亦顯示,此法平均報酬明顯優於固定比例與年齡規則投資法。
平滑化曝險
透過年輕時槓桿投資,之後逐步去槓桿,使得人生不同階段的投資曝險相對平穩,進而分散「報酬順序風險」。
三個階段的策略
- 階段一(開槓桿):工作初期,建議曝險最高至200%
- 階段二(降槓桿):工作10年後逐步降低至100%左右
- 階段三(去槓桿):退休前10年,降低曝險直到設定的股債比
結論
生命週期投資法是一種創新且經過驗證的長期投資策略,強調年輕時用槓桿放大曝險,隨年齡平滑化風險。對具備條件者而言,值得深入研究;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應審慎評估自身狀況與風險承受能力,切勿盲目跟風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