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理財] 淺談 「超越現狀:對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批判性評估」Beyond the Status Quo: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
投資理財新觀點:為什麼「一生持有股票」可能比傳統建議更好?
在理財書籍或銀行理專的建議中,我們常聽到一個熟悉的公式:年輕人應該多買股票,隨著年紀增長要逐步增加債券比例,讓資產「更穩健」。這種做法被稱為 生命周期投資策略(Lifecycle Investing),也是許多目標日期基金(Target-Date Funds, TDF)的基礎。 不過,最新研究《Beyond the Status Quo: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》提出顛覆性的見解—— 或許我們應該一輩子都以股票為核心。
研究重點:傳統建議可能低估股票的長期優勢
- 傳統的股票-債券配置假設有盲點:並非一定要隨年齡被動降低風險。
- 全股票策略可能更佳:若一生維持「全球分散」的股票部位(例如約 33% 國內 + 67% 國際)而不配置債券,退休財富、消費能力、可傳承資產皆優於傳統股債組合。
- 社會總體效益可觀:若全美廣泛採用,提升的退休福祉規模可達「兆美元」級別。
核心配置全球分散全股票
重點優勢更高長期期望報酬
最大挑戰短期波動與心理承受
傳統 vs 全股票策略比較
項目 | 傳統生命周期投資 | 全股票策略(例:33% 國內 + 67% 國際) |
---|---|---|
投資標的 | 股票 + 債券,隨年齡調整 | 股票為主、全球分散,不配置債券 |
退休財富 | 中等 | 更高,長期增長更明顯 |
退休消費能力 | 較穩定但偏低 | 穩定且更高 |
可傳承資產 | 普通 | 較多 |
心理壓力 | 較小(波動低) | 較大(波動高) |
槓桿(Leverage):研究怎麼說?
重點:研究也探討了在不同借款成本下,是否應把「全股票」再加上適度槓桿以提升長期報酬。
- 不可使用槓桿(多數人情境):最優解仍是全球分散的全股票,不配置債券。
- 借款成本中等時:模型傾向於在全股票上加上溫和槓桿(例如淨部位 >100%),配置仍以股票為主。
- 借款成本很低時:可考慮更高槓桿;部分情境下會加入少量債券以優化風險/報酬。
⚠️ 提醒: 槓桿會放大漲跌;對多數投資人而言,資金管理、心理韌性與維持紀律比理論上的最優更重要。
長期成長示意圖
一般人可以怎麼做?(實操清單)
- 準備安全墊:保留 6–12 個月生活費在現金/定存,避免在低點被迫賣股。
- 全球分散:用廣泛分散的股票型 ETF 覆蓋主要市場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。
- 建立心理界線:事先寫下「可接受最大跌幅」與「不賣出的紀律」,避免情緒化操作。
- 動態檢視:若真的睡不著,可加入適度債券,但不必機械式地每年大幅提高比例。
- 慎用槓桿:僅在充分理解成本、保證金規則與最壞情境下,才考慮小幅度槓桿;不確定就不要用。
結語:「年紀越大越保守」不是唯一答案。對多數人而言,關鍵在於:長期持有成長資產 + 足夠現金緩衝 + 穩定紀律。
若能做到,全球分散的全股票策略,即使不追求複雜調整,也可能帶來更好的退休結果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教育與交流,非投資建議。投資有風險,請依自身情況與專業意見決策。